1. 水產養殖發展方向
首先豬,牛,羊不可或缺。其次奶牛,奶山羊在新冠疫情之后會有飛躍,在健康面前有錢沒錢者都一樣,經過此疫,人們保健理念將迅速拉升,保健品會首選牛奶羊奶!
2. 水產養殖的方向
可以考的。有兩種選擇:
1.專業對口??梢詧罂际?,市,縣級漁業主管部門中的相應崗位。這個要看當年的指標,水產在農業中占比較小,所以招考的人數也較少。
2.不限專業。選擇不限專業的崗位,只要你的學歷是大學本科及以上,很多崗位都是可以選的??脊珓諉T主要還是看你考試的能力,專業是報名的初審條件之一。
3. 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趨勢
2021年水產養殖趨勢非常好,水產養殖為解決我國城鄉居民吃魚難、增加優質動物蛋白供應、提高全民營養健康水平、保障我國食物安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國家水產養殖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以及未來環保政策的持續嚴緊,未來我國水產養殖面積將基本保持穩定。
4. 水產養殖發展方向有哪些
是英雄肯定有用武之地.我認為什么工作做好了,都有前途.其實水產養殖本身就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任何一門養殖項目,最重要的就是技術關.我建議你先不要考慮薪金和待遇什么的,最好找一家大的水產養殖企業鍛煉一下自己,理論和實際想結合么.然后可以自己創業.相信你會成功的,加油。
5. 水產養殖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國家和各級政府持續出臺產業鼓勵政策,支持和規范水產加工行業的發展?!蛾P于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實施漁業發展支持政策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農業農村部關于鄉村振興戰略下加強水產技術推廣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政策引導水產加工業轉型升級,促進加工保鮮和副產物綜合利用,推進水產品現代冷鏈物流體系平臺建設,這些為水產加工行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6. 水產養殖的發展前景
前景還可以。
本專業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掌握水產養殖學的基本理論、最新水產動物的育苗及養殖技術、水產動物疾病防治等知識,面向水產企事業單位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就業方向:學生畢業后,可以在水產養殖、水產育苗及其他相關企事業單位里從事新品種引進、開發,經營管理、技術管理等工作,畢業生也可以自主創業。
7. 水產養殖發展方向論文
主要課程
主要課程:魚類增養殖學、甲殼動物增養殖學、貝類增養殖學、水產動物育種學、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水產動物疾病防治、海藻與海藻栽培學、水環境化學等
專業概況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農學學士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教學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科研訓練、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等,一般安排25-30周。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水產動、植物增養殖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水產養殖生產、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門從事科學研究、教學、水產養殖開發、管理等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生物學和水域環境學的基本理論以及水產增養殖、漁業經濟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受到有關生物學和化學實驗教學、水產增養殖實踐性環節、微型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水產經濟動、植物增養殖技術、營養與飼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獲得的知識和能力1.具備扎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基本理論知識; 2.掌握現代生物科學和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 3.掌握水產經濟動植物的增養殖技術、營養與飼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4.掌握主要養殖魚類、甲殼類、藻類(可選擇其中的2-3類)的人工育苗、育種和成體的集約化養殖等生產環節的技術關鍵; 5.具備內陸水域、淺海、灘涂的漁業資源和環境調查與規劃的基本方法,了解現代化養殖工程、海洋漁業和水產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識; 6.具備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基本知識,了解水產增養殖學、生命科學的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
可從事崗位
水產養殖主管
銷售員
業務員
養殖技術經理
水產養殖技術員
銷售代表
養殖技術員
銷售經理
業務經理
水產技術員
水產技工
8. 水產養殖發展方向及前景
前景很好,全國水產養殖生產保持著較好的發展勢頭: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漁業重點省的優勢養殖區域和主導養殖品種正在逐步形成;水產養殖經濟運行基本平穩,水產養殖產品價格上升,比較效益進一步提高,有利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水產品市場需求的增加帶動了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從而為此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良好的就業條件。
9. 水產養殖發展方向怎么寫
漁業發展專業隸屬于國家一級學科水產學。
主要研究方向有水產養殖繁育生物學、水產養殖生態學、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水產動物免疫與病害防治、海洋生物資源養護與增殖、海洋漁業工程技術等。
主要為漁業技術研究、應用、開發及推廣,農村發展,農業教育等企事業單位和管理部門培養具有綜合職業技能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
10. 水產養殖產業發展現狀
因為隨著沿海經濟開發的推進,我國海洋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加之全國海洋漁業資源的限制捕撈,水產養殖業會成為朝陽產業,對技術和人才的需求將越來越多,海洋特色明顯的水產養殖專業畢業生的前景會越來越好。
近些年,全國水產養殖生產保持著較好的發展勢頭: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漁業重點省的優勢養殖區域和主導養殖品種正在逐步形成;水產養殖經濟運行基本平穩,水產養殖產品價格上升,比較效益進一步提高,有利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水產品市場需求的增加帶動了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從而為此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良好的就業條件。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對農業的不斷重視,水產養殖業地位越來越高,行業發展空間也越來越大,人才需求也越來越大,從每年的人才需求看,畢業生數量總是滿足不了行業人才需求的數量,因而就業前景非常廣闊。
11. 水產養殖的發展方向
海南大學水產養殖學專業被批準為第一類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是不錯的專業
海南大學水產養殖學科是海南省首批批準設立的省級重點學科,有熱帶水產養殖生物生殖調控與繁育、熱帶水產養殖生物遺傳育種、熱帶水產養殖生物病害與控制、熱帶水產養殖生物開發利用生物技術等四個重點研究方向,設有水產養殖學碩士點和農業(漁業領域)推廣碩士點。學科建設目標主要是從分子生物學科技水平上研究具有鮮明熱帶特色的海南優勢水產養殖產品為主的重要經濟海洋生物的種質資源、遺傳種質改良和苗種繁育技術、增養殖技術和病害防治技術、海洋生物生理活性物質開發等,為熱帶海洋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創新性應用性的高新科技成果,培養高素質人才,推進水產養殖產業化和現代化。
本學科集中了海南省全部在職的水產養殖專業正高職稱技術人員,已形成一支梯隊結構合理、科研能力強、學術水平較高、年輕化的科研教學力量。本學科現有專業教師28名,其中有正、副高職稱教師各11名,占教師總數的78%;有博士學位者12名,占43%;有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才2人、國家跨世紀人才1人、享受國務院和省政府津貼專家5人、全國先進工作者2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和海南省青年教師教學大賽“教學十佳”1人。此外,本學科還有雙聘院士1名,兼職教授6名。學科隊伍年富力強,團結奮進,是全國總工會命名的“全國先進班組”,榮獲“五一勞動獎狀”。
通過近年的校、省兩級重點學科建設,海洋實驗大樓、校生物技術實驗中心、理化測試中心和教育部熱帶生物資源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分子生物學方向的儀器設備和實驗室設施條件已達到全國先進水平。本學科還設有“教育部熱帶生物資源重點實驗室熱帶水生生物技術研究室”、“海南省熱帶水生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和“海南-東盟熱帶海洋生物科技合作基地”,大大增強了水產養殖學科的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能力。
2002-2007年學科建設五年來,水產養殖學科共承擔國家和部、省級重大科研項目77項,經費2747萬元,其中國家和部級重大科技項目42項,經費2095萬元。其中承擔和完成國家“863”和“科技支撐”高技術項目《名貴海水魚類苗種規?;庇夹g》等1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馬氏珠母貝養殖群體對海南島東部野生種群遺傳多樣性的影響》等16項(其中國際合作3項)、部級重大科技項目《海水養殖魚蝦病害的免疫防治研究》等27 項(其中國際合作10項)??蒲谐晒S碩,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各類科技進步獎14項,專利11項,通過國家或省級鑒定、驗收的科技成果32項。主編出版專著17部,發表學術論文共280多篇。本學科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建設,設有“產學研”基地4處,實現了成果的產業化生產。馬氏珠母貝海大“海優1號”育苗和養殖技術已在廣東、廣西和海南大面積推廣應用;《點帶石斑魚規?;斯し庇夹g研究》累計親魚產卵5317.5千克,育苗761.1萬尾,實現了點帶石斑魚規?;斯し庇?,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以“碎屑食物鏈”為基礎的點帶石斑魚工廠化育苗技術屬于國內外首創。國家領導人曾多次視察學科的產業化基地。學科建設大大推進了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和為社會服務能力的提高,增強了教師和學生的。學生畢業論文質量高,優良率達80%;三、四年級學生論文在國家和省級學術刊物上發表率達32.8%,多名學生的論文在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大賽中獲獎。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高達90%以上,碩士研究生考取博士生錄取率和就業率高,已成為海南水產養殖業的主要科技支撐力量。
2005年海南省教育廳主持組織省內外專家對學科的建設進行現場評審驗收認為,“該學科通過五年的努力,已超額完成重點學科目標建設計劃任務書中的各項指標,達到了國內熱帶水產養殖學科的領先水平。該學科的建設還帶動了海洋藥物工程專業和海洋學院的發展。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驗收,建議考核結果為優秀?!?/p>
本學科的責任教授(學科帶頭人)是張本,國務院1979年、1995年先后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和“全國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是人事部1990年選拔的“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等16項省部級以上的科技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