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珍珠蚌養殖技術與管理
珍珠蚌要這樣養:
一、選擇場址:
1、池塘的養殖面積要因地制宜,小的池塘為3~5畝,大的池塘從十幾畝到幾十畝,水質一般都較肥,餌料生物豐富,池塘中可混養草魚、鳊魚、鯽魚,不宜放養競食性魚類如鰱魚等,切勿放養肉食性魚類如青魚、烏鱧等。
2、要選擇無污染的河流,氧氣充足、水質清新、水體呈流動狀態、物質交換充分,適合三角帆蚌的生長。
3、如果選擇湖泊、水庫等,水域面積要較大,選擇岸邊或彎處水體較淺的水域進行珍珠蚌養殖,水體流動性要好、水質要清澈、溶氧要豐富。
二:選擇生態環境
1、水深1.5~2.5米較為適宜,有一定速度的流水,對育珠蚌的生長及珍珠培育極其重要。保持育珠水域的pH值在中性略偏堿的范圍,以7—8為宜。
2、鈣鹽是育珠蚌最需要的鹽類。蚌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育珠蚌的生長及珍珠的合成依賴于鈣的吸收,保持水體中鈣含量為15毫克/升以上,可通過施加鈣肥來補充鈣源。鎂、硅、錳、鐵等不僅是育珠蚌生長所需元素,而且也是其餌料生物生長所必需的,通過施加有機肥、無機肥來補充這些營養元素。
3、三角帆蚌最適的餌料生物為硅藻、金藻、綠藻、裸藻等,其次是小型浮游動物和細菌等有機碎屑。所以培養豐富的餌料生物對珍珠養殖至關重要。水體的肥瘦、餌料生物的豐欠可通過水色來反應,水體顏色以黃綠色為好,透明度以30厘米左右為宜,并且保持育珠水體“肥、活、爽、 嫩”的狀態。
養殖珍珠蚌的注意事項:
1、養殖珍珠蚌要注意這三點:水質環境、養蚌技術、對于魚珠混養的品種選擇。
2、在養殖珍珠蚌時,可以在養殖塘混養魚類,比如說鯽魚、花鰱、白鰱、黃辣丁等魚類品種,但是不能混養鯰魚、烏魚等兇惡魚類。
3、在混養魚類時,不要將魚類與患病珍珠蚌混養,不然將會導致珍珠蚌和魚類都死亡,如果發生患病珍珠蚌,應及時用藥治療。
2. 珍珠蚌養殖場
水產珍珠養殖項目:共計養殖珍蚌30000只,總投資200萬元。
3. 現代珍珠蚌養殖技術
珍珠蚌一般都是三角帆蚌,一般采取水面30cm籠掛養,水質清新肥度適合,用貝殼外套膜上皮組織移植到育珠蚌體內。
4. 珍珠蚌的養殖條件
河蚌是軟體動物門蚌科的一類動物統稱,在一些地方稱為蚌殼、歪兒,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半埋在泥沙中。那么珍珠河蚌怎么養殖?養多久才有珍珠呢?現在為大家整理珍珠河蚌養殖成本分析。
珍珠河蚌養多久才有珍珠
珍珠蚌要2-3年才可以養出珍珠。
珍珠蚌又稱珠母珍珠蚌,俗稱蛤蜊。因其多產天然珍珠而得名珍珠蚌。殼大、厚而堅實,呈長橢圓形。殼長可達180mm,殼高70mm,殼寬40mm。兩殼膨大,殼面深褐色,或近黑色,并布有帶光澤的斑,生活于河流及小溪中。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等省,在大連的部分河段中也有一定數量的分布。日本和前蘇聯地區也有分布并均育出淡水珍珠。
珍珠是在貝體內形成的和貝殼類似的物質。不論是天然珍珠或是人工培育的珍珠,都是由于貝類在偶然條件下受到外界有刺激性的細小雜物進入并接觸其外套膜時,外套膜受到刺激便分泌出一種珍珠質,將這些微小雜技層層包裹而形成贅生物,經過一定時間便形成了珍珠。
構成珍珠和貝殼的物質,大部分是碳酸鈣。碳酸鈣隨結晶時條件的不同而形成方解石、霰石等,珍珠是由霰石構成的,而貝殼是由方解石構成的棱柱層。因此,它們雖然同是碳酸鈣結晶,但由于結晶系的不同,所以就形成不同的物質-珍珠和貝殼。要養的話放在湖底下。
5. 珍珠蚌的養殖過程
養殖河蚌是一個比較賺錢的項目,但是養殖時間需要很久,成本回收較慢。目前養殖河蚌的方法比較常見有兩種,一種是吊養,一種是籠養,這兩種是管理起來比較方便也比較容易普及的養法,下面親農網就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下這兩種種方法。
1、吊養
這種方式適合水位相對淺一些的水域,水質相對清澈一點,方便日常的管理和觀察。首先要在養殖區域準備好固定點,隨后在固定點上鏈接一系列的繩子,長度按水域深度來決定。一般夏季養殖深度在30-40厘米,冬季在40-60厘米,每條繩子的上面固定2-8只,太多了不利于河蚌生長。繩子的間隔按長度來,距離為繩子長度的60%-70%左右,即1米的繩子間隔在70厘米,這樣可以大幅度避免繩子的纏繞。
養殖優劣勢:優點在于可以根據季節的變化調節養殖深度,讓河蚌有更好的生存空間。水域要求淺,養殖條件想對簡單。日常管理或者收獲相對方便,能降低相對的人工成本。缺點則在于穩定性相對較差,繩子上的河蚌容易出現掉落的情況。對于災害抵抗力較差,還容易收到水中某些捕食動物的襲擊。對于海底有害寄生蟲之類的東西沒有很好的反抗能力。
2、籠養
這種方式適合水位相對深一些的水域,最佳深度控制在2-4米左右,讓河蚌能在人為的保護下最大程度的貼進自然生長?;\養主要是要在水面設置漂浮箱筏,隨后將籠子與箱筏連接固定,在投放進水里,養殖地的淤泥不要太深?;\養的養殖密度保持在能覆蓋大部分的籠底就可以,適當留一些空間方便河蚌長大后的生存。
養殖優劣勢:養殖優點在于能給河蚌提供一個安全的養殖場所,可以抵御初期大部分來自外界的傷害。收獲方式及其簡單,只需將籠子拉上來來就可以了。養殖環境接近原生態養殖,質量相對會高很多。其缺點在于不利于日常管理,有死亡的河蚌無法及時發現處理。且籠子容易被附著物掩蓋,需要經常清理,人工成本較高。還比較容易因為養殖密度造成發育不良,不定期需要投放飼料。
以上就是養殖河蚌的常規方法了,目前各地養殖戶正在積極的開發新的方法,相信后期會有更好的養殖方法的出現。養殖河蚌選地是很重要的,地方選的好,后期管理會很輕松,大家養殖時一定要認真仔細的選好地方。
6. 珍珠蚌人工養殖
人工養殖珍珠是人工對貝、蚌等施行移植細胞小片或植入珠核所培養成的珍珠,可分為無核珍珠和有核珍珠兩種。
無核珍珠是指移植細胞小片到貝、蚌體內所形成的珍珠;有核珍珠是指除移植細胞小片外,還隨移植細胞小片插入貝殼質珠核,使細胞小片分泌的珍珠質沉積在核面上育成的珍珠。
若珠核為球形,所培養出的珍珠為整圓珍珠;若珠核為半球形,所培養出的珍珠則稱半球珍珠,若珍珠附著在貝、蚌殼上,則稱為附殼珍珠。
7. 珍珠蚌養殖技術與管理方法
家里面肯定是不能養珍珠蚌的,因為養珍珠蚌它的濕氣會比較重,家里面養了珍珠蚌它就會有濕氣,對人的身體不健康,但是家里面的河里面是可以養珍珠蚌的,家里面的糖里面是可以養珍珠蚌的,反正你家里有田的話都可以挖一個洞來養珍珠蚌,但是如果在家里面養的話就是不行啦。
8. 珍珠河蚌怎么養殖技術
河蚌的人工繁殖過程
一、珍珠的質量鑒別
珍珠的色澤大致可分為這幾類:(1)白色系統;(2)紅色系統;(3)黃色系統;(4)藍色系統。淡水珍珠色澤柔和,但不象海產珠豐富多彩,以前三種顏色較多。
目前對于珍珠真假、優劣的鑒別方法有:
(1)用火燒之,有爆炸聲者為真珠
(2)剖開,有珠紋者為真珠;
(3)瑩光分析;好珠都是:珠圓,粒勻,外表為亮白、淺紅、并且珠子摸起來光滑、質地堅硬,看起來細膩、剖開后幾乎沒有雜質,每層層紋都可肉眼分辨。
二、人工繁殖河蚌的初步認識
隨著育珠生產的發展,河蚌的需要量愈來愈大,僅僅依靠蚌的自然繁殖將會供不應求。為了解決蚌的資源問題,必須進行蚌的人工繁殖。近幾年來,我們對河蚌的人工繁殖進行了試驗,取得了某些成果,有了一點初步的認識,這里給大家作簡單介紹。
(一)河蛙的性別
河蚌是雌雄異體。河蚌的性腺埋在斧足內,包裹在內臟周圍,因此,要從性腺區分性別,就得殺死河蚌,剖開內臟來檢查,而這樣蚌就不能用以繁殖了。經過長時間的仔細觀察,找到了區分雄雄蚌的簡易方法:從外形看,雌蚌比同齡的雄蚌的殼略寬厚,用開口器打開蚌殼仔細觀察,可見雌蚌的鰓絲較細狹,雄蚌的鰓絲較寬大,約是雌蚌鰓絲的2~3倍。
(二)繁殖習性
1,繁殖季節
經過幾年試驗的觀察,了解到三角帆蚌的繁殖季節是4~6月。4月開始產卵、排精。卵子受精發育,此時外鰓明顯地逐漸變大;4月底到6月(水溫在18~28℃范圍內),胚體發育成鉤介幼蟲,排出體外。排出鉤介幼蟲的最盛期是5月下旬到6月15日,6月下旬以后就慢慢變少。外河因水溫低,有延遲到8月份的。褶紋冠蚌的繁殖季節是3~4月及10~11月。
2,產卵、排精、受精
每年,當水溫適宜時,雌雄蚌生殖腺逐漸膨脹。雌蚌的生殖腺用針刺破后有顆粒狀的卵流出,不久成熟的卵子就由生殖孔排出,送入外鰓葉中。每只雌蚌的產卵量約20多萬粒。
雄蚌的生殖腺呈乳白色,用針刺破后有白漿流出,用滴管吸取少量漿液放在顯微鏡下觀察,若見到微小而非?;钴S的精子,標志即將排精。雄蚌的精子直接排出體外,進入水中,隨著水流進入雌蚌的孔中,再到達外鰓中與卵子相遇受精。
3,受精卵的發育
由于蚌的個體和環境(如氧氣、水溫、餌料等)的不同,受精卵在雄蛙的外鰓中孵化成鉤介幼蟲有先有后,一般約需30~45天。
受精卵到釣介幼蟲要經過受精卵-多細胞期--桑樓期-囊胚期-原腸期--釣介幼蟲期幾個階段,最后出膜離開蚌體。在平均水溫20℃時,三角帆蚌胚胎發育所需要的時間如下:
受精卵~桑椹期5天左右。
桑椹期~囊胚期 6天左右囊胚期~原腸期 4天左右。
原腸期~釣介幼蟲 10~15天左右總共約需1個月的時間。
在外鰓內形成的器官:首先形成體腔,然后依次形成閉殼肌、心臟、原始雙殼、剛毛(褶紋冠蚌是感覺器)、原始腸、纖毛環、足絲,當足絲形成后,不久就出膜,經母蚌出水孔排出。褶紋冠蚌在這個過程中還形成了釣齒。
(三)人工繁殖試驗
1,人工自然受精
進行人工自然受精,需要怎樣的環境條件呢?我們曾做過下述試驗:
將三角帆養在風平浪靜的小螺塘里,第二年春,沒有一只雄蚌外鰓懷卵。3月底至4月初,用小柴油機對吊養三角帆蛙的池塘沖水,4月15日檢查,就發現有不少外鰓懷卵的雌蛙。3月底、4月初,沒有進行人工沖水,但天刮大風,4月15日檢查,也發現有不少外鰓懷卵的雌蚌。4月初,將3對雌雄蛙為一組,共8組,分別放入3尺見方的8只水泥池中,兩性很接近,但由于是靜水,一直到5月初也不見產卵、受精。把這些蚌移養到大魚池中,因有風浪,10余天以后就見到外鰓懷卵。
河蚌的活動能力極差,雄蚌沒有求偶的行為,完全靠雄蚌的鰓纖毛擺動而吸收精子。若雌雄蚌相隔較遠,就無法受精。所以在河蚌性腺成熟時,一定要人工幫助兩性接近,否則雄蚌的精子排出體外,要大量流失。雌雄一般應按照1與2之比,比較靠近地懸吊于池中。
然而,實踐證明,對于三角帆蚌說來,如果在靜水環境中,即使兩性接近了,也是不會產卵、排精和受精的。三角帆蚌的產卵、排精和受精,必須受流水刺激,這是其生態條件。因此,進行人工自然受精時,必須提供流水環境,如采取人工沖水等措施。